姚安县以设施化融合化全链开发型农业发展模式为总牵引,始终坚持“先建机制、先招主体、先筹资金,建好、管好、用好扶贫项目”的“三先三好”理念,筑牢脱贫攻坚“防返贫”底线,为万亩现代花卉产业园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三先破题”,将“先建机制、先招主体、先筹资金”作为破解有效衔接中“产业弱、资金散、主体缺”问题的关键抓手,推动脱贫攻坚“输血式”帮扶向乡村振兴“造血式”发展转变。先建机制织密有效衔接“保障网”,构建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7.6亿元,重点用于77个脱贫村温室大棚、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解决脱贫村“产业缺基础”问题;构建防返贫利益联结机制,累计投入3.4亿元扶贫及衔接资金,为企业量身打造标准化生产车间、冷链物流等设施,实现“企业得发展、集体得收益、农户得实惠”的三方共赢;构建主体培育带动机制,做大做强资产达3.4亿元、年均收益超2000万元的县农投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59个经营主体与脱贫户精准对接;构建精准招商衔接机制,推行“先招主体、再建工程”模式,成功吸引25户知名花卉企业落户,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批脱贫户”;构建产业融资支撑机制,创新农业产业投资“334”融资机制(政府投30%、企业投30%、银行贷40%),解决花卉产业投融资瓶颈,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2024年带动当地脱贫劳动力就业2300余人,人均年增收2.8万元。
先招主体激活有效衔接“动力源”,精准匹配需求,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听取企业对产业链布局、就业带动的意见,同步规划脱贫村“务工驿站”,方便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强化带动考核,将“脱贫人口带动成效”纳入企业运营考核,对吸纳脱贫劳动力多、带动增收成效好的企业,给予租金减免、政策倾斜,带动脱贫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实现“双增收”;打造产业集群,围绕全省高端无土切花月季种植第一目标,建成38个高端花卉基地,花卉种植面积达2.13万亩,其中7890亩高端无土栽培引领行业前沿,年产鲜切花10亿枝,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8亿元,形成“花卉产业引领、脱贫户深度参与”的乡村产业振兴格局。
先筹资金夯实有效衔接“资金池”,优先保障衔接资金,将衔接资金作为核心保障,重点用于脱贫村产业项目、防返贫帮扶,累计投入的17.6亿元涉农资金中,衔接资金占比达38%,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建设施、企业拎包入驻”模式,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超8亿元,同步引导企业设立“脱贫户产业发展基金”,为脱贫户提供种苗、技术支持;推动要素集聚提质,解决脱贫村长期存在的资源错配问题,推动产业从增量向提质转变,在77个脱贫村周边建成22个花卉基地,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三好提效”,将“建好、管好、用好”扶贫项目经营性资产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全流程监管,确保资产有效衔接。建好项目推进加速化,优先覆盖重点区域,项目建设优先向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倾斜,解决搬迁群众“就业远、就业难”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严把项目建设标准,制定“项目、安全、质量、进度、资金、廉政、效益”七同步推进机制,将“带动脱贫人口增收成效”纳入项目验收指标,确保项目建成即能发挥衔接作用;加快项目投产进度,推动项目早完工、早见效,2024年新建的12个花卉基地,从开工到投产平均仅用4个月,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500余人,实现项目见效与脱贫户增收同步。
管好资产监管长效化,完善制度保障,出台《姚安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姚安县规范经营性扶贫项目、乡村振兴项目资产及收益分配管理方案(试行)》等文件,明确“脱贫村资产优先管护、脱贫户受益优先记录”;建立专项台账,在县、乡、村三级动态管理台账中,单独设立脱贫村资产台账、脱贫人口受益台账,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提供支撑;强化闭环监管,县级每年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回头看”,乡镇建立“资产、经营主体、合同、收益、分配、整改”六类明细台账,实现从项目实施到收益分配的全流程监管,确保衔接资产不流失、作用不弱化。
用好收益分配最优化,强化县级统筹监管,对投入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资产,尤其是脱贫村资产,全部纳入县级统筹,2013年以来形成的70个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中,28个脱贫村重点项目纳入县级监管,占比达92%,确保资产收益向有效衔接倾斜;优化收益分配机制,明确资产收益分配原则,50%用于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35%用于脱贫村小型公益事业、10%作为公益维修基金、5%作为风险防控基金,2024年累计为脱贫户发放补贴1468万元、救助返贫风险户32户,实现“收益反哺衔接、资产保值增值”;拓宽衔接受益渠道,将资产收益与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结合,用收益资金培育脱贫村致富带头人120名,带动脱贫户发展花卉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业,推动脱贫户从被动受益向主动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培育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