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877 | 公开范围:公开 |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06日 | 文 号: |
标 题:
楚雄州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概述
|
成文日期: |
楚雄州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概述
一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力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国民经济运行逐季加快,增速创近年新高
2012年一季度GDP增长8.3%,上半年增长10.3%,前三季度增长12.2%,据初步核算,2012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GDP)5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0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239.5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6.5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为23.5∶42.0∶34.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21021元,比上年增加3122元。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21748元,比上年增加3332元。
(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实现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1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农业产值118.5亿元,增长8.5%;林业产值19.2亿元,增长6.2%;牧业产值80.2亿元,增长5.5%;渔业产值3.1亿元,增长15.9%。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产量达到117万吨,比上年增长1.5%。肉类总产量39.8万吨,增长10.9%。水产品产量1.9万吨,增长14.9%。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235.5万千瓦,增长10%。农村用电量3.9亿千瓦时,增长9.9%。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86.3万亩,新增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8万亩。
(三)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20.0亿元,同比增长17.7%(现价);实现增加值1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9.7亿元,增长9.5%。实现利税总额84.8亿元,增长3.8%,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下降21.4%。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5%,比上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全州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56户,比上年末增加33户;全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69户,增加20户。
(四)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6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2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五)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47.6亿元,同比增长32.2%,增幅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89.8亿元,增长21.2%;农村投资完成57.8亿元,增长143.6%。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1亿元,增长11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9.7亿元,增长30.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5.8亿元,增长30.3%。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115.5亿元,下降3.9%,非国有单位投资174.2亿元,增长46.5%。工业能源、水利、房地产等行业投入不断加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楚雄卷烟厂搬迁技改、元谋雷应山和姚安尖山梁子风电场、禄丰10万吨木瓜酒、滇中大商汇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本年施工项目达到1024个,增长40.3%,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626个,增长71%。
(六)国内外贸易持续活跃
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亿元,增长17.1%。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实现零售额156.4亿元,增长18.4%;乡村实现零售额28.3亿元,增长10.2%。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45.6亿元,增长13.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39.2亿元,增长18.2%。其中:个私经济零售额127.6亿元,增长17.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7.8亿元,增长17.7%;住宿业零售额7.7亿元,增长11.1%;餐饮业零售额19.3亿元,增长14.9%。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两亿美元大关。全州实现进出口总额20076万美元,增长33.1%。其中:出口18034万美元,增长31.1%;进口2042万美元,增长53.1%。
全年实施州外国内招商引资项目509项,协议引资914亿元,引进到位资金总额226亿元,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3598万美元,增长43.6%。
(七)财政实力再次跃上新台阶
由于国民经济增速逐步加快,居民消费日益扩大,主体税种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州财政总收入达到124.37亿元,增收21.22亿元,增长20.6%。上划中央“两税”收入64.41亿元,增长19.7%。其中:增值税完成20.03亿元,增长18.8%,消费税完成44.39亿元,增长20.1%。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2亿元,增长23.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8.02亿元,增长31.26亿元,增长24.7%。其中:州级支出18.18亿元,下降7.7%;县级支出139.83亿元,增长30.6%。在主要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28.86亿元,增长37.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72亿元,增长27.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77亿元,增长19.1%,农林水事务支出27.41亿元,增长27%,医疗卫生支出14.32亿元,增长9.6%。
金融业稳步发展,贷款增加较快。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7.2亿元,比年初增加82.4亿元,增长16.3%。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48.2亿元,增加30亿元,增长13.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5.7亿元,增加50亿元,增长18.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1.1亿元,比年初增加49.6亿元,增长16.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7.8亿元,比年初增加26.4亿元,增长32.5%。中长期贷款余额240.7亿元,比年初增加21.3亿元,增长9.7%。
(八)市场物价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5.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6%。在大类消费品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上涨6.6%,居住类上涨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6%;而烟酒、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通讯和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四类价格分别上涨0.6%、0.4%、0.8%和0.2%,衣着类价格下降0.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上涨5.7%。
(九)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劳动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州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8万人,增长8.1%。全州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644元,增长15.2%。全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33.4万人,增长11.5%。年末城镇登记在册失业人数1.3万人,增长3.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92元,比上年增加2515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5418元,增加791元,增长17.1%。
(十)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力量日益壮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州有全日制各类学校1258所,在校生43.2万人。2012年有幼儿园255所,在园幼儿5.1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8.0%。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州有普通高中22所,在校生4.1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2.4%,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州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700所,共培训学员25.1万人。全州每万人口中有全日制大学生53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战略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创新工作思路,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艺精品发展取得好成绩。大型彝剧《杨善洲》参加第十四届滇中南艺术节演出活动,荣获艺术节“白鹇金奖”,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在10省区举行了25场巡回演出,倍受观众青睐。姚安县在参加全省花灯艺术周活动中演出剧目花灯歌舞《喜结连理》、花灯小戏《回报》、《情与爱》受到评委和观众的好评。我州还组队参加第九届全省青年演员比赛,我州代表队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2个。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个,乡镇文化站103个。全州实施县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1个,投资总额达到951万元。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卫生保障和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1680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75个(含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1962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583人,其中:执业医师3410人,助理执业医师792人,注册护士3840人。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6所。全州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9人。全州10县市210.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州切实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年末全州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1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全州4.4万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9万人,与去年持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纳入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全州参加工伤保险15.5万人,增加6.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1万人,减少1.8万人。全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39.8万人,增加41.5万人;有17.9万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各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保持二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5.2%,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增速偏低。2012年全州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4.0亿元、239.5亿元和196.5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23.5∶42.0∶34.5。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1.2个和提高0.1个百分点。另外,2012年虽然全州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分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增速不高,三产增速低于GDP的增幅1.4个百分点,也低于二产增幅5.1个百分点。
(二)重大投资项目少,建设投资后劲不足。2012年全州规模以上投资建设项目1517个,同比增长32.3%,但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特大项目只有126个,本年新开工仅有47个,而且没有一个计划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点项目,大项目储备、开工严重不足,大项目对投资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
(三)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州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较大,工业化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工业增速不高、有效需求不足、资金短缺瓶颈突出。受国内国际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工业企业因市场疲软,导致需求减弱,产能相对过剩,一些产品价格下跌,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效益较低,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压力较大。
(四)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强。从经济发展的长期带动作用来看,要保持内需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要促进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尽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居民消费现状并不乐观。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明显不足。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住房、教育等支出预期增强,从而降低了消费欲望,消费信心不足,潜在的购买力难以转化成现实消费需求。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加,阻碍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三、下步工作对策建议
(一)固本强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要积极引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推动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生产和服务网络,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贡献力,提高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抓好项目储备,促进投资增长。投资增长关键是依靠项目拉动。因此,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我州重点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积极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谋划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争取形成建成投产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项目各项前期手续,保障各种要素供给,确保项目及时全面开工,尽早形成投资高潮。
(三)加强监测分析,保持工业较快发展。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非常复杂,做好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尤为重要,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热点难点问题的监测分析,准确把握运行态势,及时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变化。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对工业运行的影响,密切关注有效需求不足对工业的传导作用,密切关注部分困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工业平稳运行。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四)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市场繁荣的原动力是居民收入的提高,只有收入提高了,才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升级。一方面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分配政策上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特别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及其收入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只有这样,才能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消费取向,最终带动消费市场快速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推进节能减排。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投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支撑力、环境承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发展和集约化增长的路子,推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必须按照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程,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