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MB0T75121F-/2019-1205013 | 公开目录:业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政府研究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5日 | 文 号: |
标 题:
姚安县加快发展彝绣文化产业思考
|
成文日期: |
姚安县加快发展彝绣文化产业思考
姚安彝族刺绣(服饰)是该地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历史沿革、文化意识等科学载体的综合反映实物,是彝家山寨亘古传接的“指尖上的美术传承奇葩”。近年来,姚安县通过持续实施“文化荣县、旅游兴县”战略,创新传承和“动态”保护彝绣文化,着力促进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大兴盛,从而不断提升“文化姚安”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试从本县彝族服饰文化艺术特色及其刺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入手,就如何保护传承地方彝绣文化元素,重点打造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升级版”,培强做大彝绣产业富民强县,作些粗浅探讨。
一、姚安县彝绣文化艺术特色及其传承保护
姚安县辖6镇3乡,其中有6个彝族乡镇,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8.3 %,是仅次于主体汉族的世居民族。古往今来,这里的传统彝绣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服饰类型繁多,民间技艺精湛,运用分布广泛。彝家巧妇着实令人叹服的“针线绝技”,传统手工艺分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十字绣、垫绣、滚绣、锁绣等,服饰作花工艺除刺绣外,还有贴花、盘花、滚花、补花、牵花、穿花、织花、洞花等,精湛的工艺和艳丽的色彩令人目不暇接。而由于民族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点的不同,作为区别各民族外在特征的重要标志的彝族服饰文化,在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如姚安坝子、东部山区、西部山区)不同支系(如罗罗颇、里颇、纳苏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刺绣纹样图案艺术风格,被誉为彝家“指尖奇葩”、“心灵花朵”。姚安彝族人民巧妙地将祖辈流传下来的刺绣特色与多民族文化糅合在一起缝制的穿戴服饰,传统款式、色调、纹饰都保留了古西南少数民族盛行“贯头衣装”的基本风格,流传至今仍有较高民间文化艺术价值,乃是彝家儿女非凡智慧与超脱美的再现,更像是彝族先民铺展在千里彝山的美好生活画卷,堪称“彝家穿在身上的风情画”,经世代延续传承、精深加工、融合发展,古为今用、永葆民间。以姚安县前场镇和适中乡为主的彝族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出简洁的色彩与流畅的线条,鞋帽、衣裤、围腰、背被、银饰等极具代表性。目前,姚安县有民族民间美术(彝族刺绣)传承艺人省级1人、州级1人、县级16人,她们每年均享有政府400元到8000元不等的彝绣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津贴。
二、姚安县彝族服饰刺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姚安彝族先民创造生发有各式各样的绣花帽、包头(巾)、围腰(带)、绑脚布、布鞋(垫)、挎包、针线包、裹背等服饰和馈赠刺绣等“针线艺术”,还有与彝族服装相关联的行为艺术梅葛创世史诗、长号、唢呐、婚俗、情歌、火塘调、哭嫁、做相伙、芦笙歌舞、山歌、丧葬祭祀等古老“针线绝技”遗产,蕴藏着彝家发展史迹、彝人乡愁记忆、彝艺服饰欣赏、彝俗风情揽胜和“彝”“古”文化彰显等艺术价值,一直在彝族民间放射着熠熠光华,极具文化产业培树潜力和营销市场开发前景。
近年来,姚安县立足传统优势,把彝族服饰刺绣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把开发彝族服饰刺绣产业与保护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与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结合,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相结合,大力培植彝绣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县域彝绣产业逐渐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山区家庭妇女增收致富的“指尖上的美丽产业”。比如,地处姚安县最东端的彝乡适中,鼓励彝绣产业发展,大力培养彝绣传承人,大力扶持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经纪人(大户),多方联动打造推动彝绣产业的氛围环境,支持彝绣女经纪人周彩凤注册并创建适中彩凤经营彝绣批发公司,带动全乡1000多名妇女参与刺绣的加工开发,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营销网络。目前,全乡创建彝绣协会1个、彝绣加工企业1户,共扶持发展有州级彝族刺绣传承人1名、县级彝族刺绣传承人4名,绣娘280人,培训(师带徒、长授幼、内传外)转行从事手工刺绣能力妇女1000余人。至2018年末,全乡彝绣产值达200余万元,其中仅民族刺绣品开发一项,适中彩彝绣经营公司每年可创利润10万元,加入公司的40名绣女每年可获纯收入60余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彜绣产业已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又如,前场镇楚雄州第一届彝绣协会理事、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彝族服饰刺绣)传承人李琼秀,先在县城策划创办“荷城彝绣坊”和“梅葛福禄彝绣有限责任公司”两个彝绣产品专营店,后又在姚安光禄古镇、南华县城开设了分店。经过10年多的发展,她开设彝绣品连锁经营店以其独特运作模式稳定占领市场,每年连锁店制作的彝绣服饰产品达1800多件,不仅在本地和周边的大姚、南华、牟定及大理、昆明等地销售,还远销到北京、上海、山东、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年销售额达40多万元,纯利润超过了10万元。多年来,为了保护彝绣薪火相传,她还免费教授学徒50多人,影响寨子外群众200余人转行入业,并自筹资金在各苴和太平两个村委会举办彝绣培训学习班,把自己的服装挂饰刺绣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姐妹,带动更多的贫困家庭妇女脱贫致富。在她的带领下,附近很多农村彝族妇女在增收致富路上“飞针走线”,不仅用巧手“绣”出了富美幸福生活画卷,还促进了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
目前,姚安县已成功打造前场镇为“特色彝绣手工艺品示范镇”,前场镇新街社区荣获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寨)”称号,全县共有彝绣协会5个会员385人,创建彝绣示范村10个,发展彝绣示范户336户,有530名彝族妇女就近转行入业,培树彝绣产业女能手350人,从事规模彝绣产品个体经营户36家,建成彝绣产品展销部3个,每年制作保存民间各式彝绣服饰产品(含挂包挂件饰品)约41800件(套),自制服饰除满足家庭人员穿戴外,有彝绣挂件和近三分之一民间服饰彝绣品还进入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县域持续升温走红的彝绣产业成了亮丽的富民文化品牌。
三、姚安县发展彝绣文化产业的问题和困难
2008年6月7日,楚雄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彝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出现了大量手工艺人改行、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的困境,持续发展壮大彝绣文化产业讲面临新挑战。从姚安县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彝族刺绣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弘扬,彝绣服饰产业开发逐年得到发展壮大,手工绣品从质量、数量、销量、收益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彝绣业态展现出产兴业旺的广阔发展“钱景”。但从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组织形式来看,彝绣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因地挖掘保护彝族刺绣工艺,传承研发民族服饰文化举措不新,传统彝绣“绝活”濒危。彝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针法灵活,绣法多变,绣花图案丰富,精美绝伦,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是不可遗弃的民族文化奇葩,应为人人珍惜的“非遗”瑰宝。但彝绣服饰汉化比较严重,保护措施还不够健全,原生态彝族服饰刺绣日益濒临消失危机,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和技法逐步流失。彝绣没有形成民族山区稳定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即便有少量民间简易的民族服饰工艺制作坊,也不具备上档推广和创建品牌的条件,“古传彝艺”、“手工刺绣”、“穿戴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尚未得到创意提升和韵味放大。
(二)政府重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支持投入彝绣产业发展的力度还不足。目前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激励机制,彝绣产业存在自发发展和消亡现象,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或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也亟待建立完善,在彝绣保护和传承方面投入资金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大,民营实体带动民富村强县荣乏力,尤其是机绣产品工艺复杂,质量信誉不高,难以形成独特的批量的民族文化品牌影射效应,更难以构建“滚雪球式”的“绣女(大户)+作坊(大厂)+协会(公司)+营销店(电商)”产业模式。经调查了解,全县5家彝族刺绣协会和36家个体经营户(专营店),集中反映的主要问题都是缺乏资金支持,经营者大批量购买刺绣材料难,组织扩大再生产更加乏力。
(三)对彝绣文化价值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如梅葛故里官屯镇马游坪村的省级服饰刺绣艺人罗玉芳,传统技法精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服饰裁缝制饰能手,早在1987年9月国家民委在京举办全国彝族服饰展览中,罗玉芳精心绣制的彝女外套及挂件服饰精品曾入选参加展览并获殊荣。此后,她的彝绣品远销国内外,多件有的被国家、省、州博物馆或文化馆收藏。可遗憾的是,其至今仍然没有一项少数民族服饰绣品专利申报注册得到永续传承保护。另外,彝绣民间艺人思想还不够开放,缝刺技术保守,不愿意传授给他人,导致懂得传统技法的高超艺人越来越少,加之精品服饰刺绣工序的繁琐和技艺的不开放性,进一步制约了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开发和发展壮大。
(四)大力培植彝绣文化(旅游)产业力度还不够,散户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彝绣产业仍缺乏上规模的“拳头”龙头企业和产、供、销现代生产线,产业链条短,集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整个彝绣行业仍然保持传统刺绣生产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发展的需求。作为中介服务组织的乡村刺绣协会作用发挥有限,带领绣手共同致富、发挥凝聚力弱。全县没有专职机构抓彝族刺绣(服饰)产业工作,多为挂靠县文产、妇联、民宗等部门或依托乡镇政府、村(居)委会的“泛经营组织形式”,还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彝绣服饰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大力培育发展彝绣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为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彝族服饰文化,创新培强做大彝绣产业,进一步加快文化富民强县建设,提升“文化姚安”影响力,现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彝族服饰文化的“动态”保护传承和民间传统刺绣工艺的“生产性”开发利用。要大力实施彝绣文化生产性传承保护,通过传承、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彝绣工艺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彝绣文化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传承研发,实现彝族民间传统服饰刺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建议县文化、民宗、妇联等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完善专项保护和传承措施,挖掘抢救古老彝绣(服饰)文化遗产,将县域传统彝族服饰刺绣重点乡镇、村(自然村)公布为“彝绣艺术之乡”或彝族民间服饰刺绣文化保护区;将彝族民间古法刺绣工艺列为濒危抢救项目,并借助县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及时征集收集各类型的完整的精致的传统套装服饰陈列展示。同时,认真组织本土专家学者系统挖掘整理相关文字和图片,建立完整的电子(纸质)材料库,并逐级申报产业扶持项目,避免当地极具“古”“彝”特色的刺绣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出现“时冷时热”或一度失传的危机。
(二)加大扶持、宣传、训学、研发服务力度,打响彝绣文化品牌。要高度重视彝族刺绣产业,积极组织争取对彝族刺绣相关项目的申报,争取资金扶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举办民族服饰模特T台表演、绣品现场展示、培训班、专题展馆(厅)等活动,加强不同少数民族刺绣工艺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扩大姚安生态文化影响力。建议引进有资质的文艺舞台策划公司,对姚安县彝族服饰刺绣文化进行高规格策划和包装,展演展示独具魅力的原生态民族服饰文化和特色旅游品牌“叫座”的舞台剧作。同时,还可以与相关学术机构和文化运营商合作,进一步宣传挖掘刺绣文化的价值,包装推出一批服饰刺绣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品。二是要培养服饰文化人才,传承和保护民族服饰手工艺。建议在县职业中学等开设彝族服装设计专业,在山区中小学校发展彝族刺绣兴趣组特长生,扶持培训民间服饰手工艺人才和传承人,发展一批多种形式的彝族民间服饰文化艺术表演团队,为我县培养一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人才;积极开展彝族服饰刺绣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山区中小学校可推行彝族校服并开设彝族传统服饰知识课等,以“抓早抓小”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服饰文化,确保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有人。
(三)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彝族服饰刺绣文化产业富民强县。促进“文化+旅游”提质增效,积极引导传统刺绣工艺传承发展,为旅游者提供展示看、体验缝、穿戴购的民族服饰文化产品,让一个刺绣项目带动一个组(户)、一个村(自然村)、乃至一个乡(镇)形成一个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富民兴村强县。结合全县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0个“传统村落”、9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50个“民族特色(民族团结示范)村寨”、20个“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14个“生态文化乡村”、75户“农家乐”示范建设,注重打造梅葛故里马游坪、左门花椒园、前场新街、彝乡适中、太平新民等传统刺绣工艺特色文化村(寨),并通过精品宣传展示(体验)擦亮刺绣村名片打响服饰品牌,带动传统彝绣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民间手工艺服饰刺绣规模化、产业化发和山区脱贫致富。
(四)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文化名片、服饰精品意识,因地培树示范典型,创新发展经营模式,打造彝绣产业品牌促农增收致富。打造传统彝族刺绣品牌,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创新驱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接轨并行,融合发展。要不断总结探索宣传推广“公司+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新型“三农”经营体系建设,推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要认真总结经验,引导相关产业者及时跟进市场,以利于了解需求,提高质量,改进设计,开拓市场,侧重培育有一定规模、带动农户多、管理规范、成员增收效果明显、发展前景好彝族刺绣协会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山区贫困家庭(绣女)脱贫增收。要组建和发挥彝绣协会的作用,将全县有志传承发展民族服饰刺绣的企业、设计者联合起来,整合力量,合力攻关,使民族刺绣协会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规模不断扩大、与农户联系更加紧密,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彝绣产业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姚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责任编辑:李玲)